普通家庭拿下新加坡 PR 的全攻略!
來源:未知發表時間:2025年06月30日 13:11:25瀏覽量:
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新加坡,是一片蘊含機遇且文化開放多元的熱土。新加坡身份堪稱亞洲頂級身份之列,亦始終被視作借由移民實現中產階級夢想的理想國度之一。
01、新加坡留學移民
2017 年 12 月底,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(ICA)出臺的政策明確規定,在新加坡讀書、持有學生證的留學生(此處原文“Emigrants studying Abroad”表述有誤,應為“International Students” ),若年齡在 18 歲以下,可直接申請新加坡永久居民(PR),無需再提供所謂的邀請函,也無需先獲取就業準證(EP)或 S 準證(SP)。
留學生若想申請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,需滿足以下條件:
正在新加坡的學校就讀。
在新加坡居住滿兩年。
至少通過一項國家考試,例如小學離校考試(PSLE)、N 水準考試、A 水準考試、O 水準考試等,或者進入直通車課程(IP 計劃)。
PSLE 考試:即小學畢業考試,通常被稱為小六會考。
N/O/A 級考試:這些屬于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,也就是新加坡劍橋英語考試(涵蓋 N 水準、O 水準、A 水準),其難度大致與國內的中考、高考相當。
IP 課程:也就是綜合課程(Integrated Programme),又稱直通車課程,是專門為新加坡學習成績優異的小學生量身打造的課程。所以,若要同時滿足上述兩個硬性條件,留學生必須在新加坡讀小學或者中學。
補充說明:對于本科、碩士或博士階段的留學生而言,他們可以在畢業后選擇在新加坡工作,先獲取就業準證(EP),之后再申請永久居民(PR)。
對于已經獲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的留學生,若想進一步申請成為新加坡公民,需滿足以下條件:
是持有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的在讀學生。
在新加坡居住至少三年,且持有永久居民身份至少一年。
至少通過一項國家考試。
需要特別留意的是,僅在新加坡讀大學(且未參加過“國考”)的留學生,是無法直接獲得永久居民身份的。他們需要在畢業后先申請工作類準證,之后才能進一步申請永久居民(PR)。
所以,如果您打算為子女規劃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,建議盡早著手規劃,因為就目前情況而言,這是更為快速且經濟實惠的獲取途徑。
02、不同階段的學生如何參加國考
那么如果想參加這些考試,學生需要什么階段來新加坡讀書呢?需要就讀什么類型的學校?
路徑一:小學通過AEIS進入公立小學 + PSLE成績優異 + 拿PR
如果目標是小學畢業考試的話,并且又需要在新加坡待滿至少2年,那么最遲就需要在小學4年級的時候開始在新加坡讀書。
新加坡的政府學校除了一年級不用考試之外,從2年級開始,外國學生就需要參加AEIS考試才能入讀。AEIS全稱Admission Exerci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,是國際學生入讀新加坡政府中小學的入學考試,且是唯一途徑。考試由新加坡教育部舉辦,考試通過學生由新加坡教育局統一分配至政府中小學。
AEIS考試在小學階段有2-5年級的場次,每年2次考試機會,其中5年級只有一次機會,沒有補考,6年級不招收外國學生。
如果在孩子讀小學之前就已經來到新加坡讀書,或者是因為父母長期在新加坡工作,持有合法的工作準證,孩子持有家屬準證,那么又會有更多種的路線選擇:
適合人群:孩子年紀小,家長能陪讀,長期規劃型家庭。
花費概覽:小學每年學費12萬人民幣,陪讀+生活成本另算
總花費:因年份不同,花費跨度大,但前期經濟壓力不大
時間成本:AEIS入學 + 小學2-3年 → PSLE→ 最快2-3年可申請PR
優點:孩子語言融入快,教育系統扎根深;PSLE后進入IP或強O學校,PR幾率極高
缺點:家長需陪讀,有“兩地分居”風險,家庭經濟壓力大
路徑二:中學畢業來讀O水準預備班 + 考國考 +
作為初中畢業考試,如果要參加O水準的話,在初二之前就必須要來新加坡讀書了。
政府學校在初中階段的1-3年級開設了AEIS考試,其中中三那一次只有一次機會,沒有補考,中四不開設AEIS考試。
因此,如果已經是初三畢業想再來新加坡讀書,其實已經有點兒遲了,因為中四不能插班,學生只能參加中三那次的AEIS考試,通過了考試,也必須降一級讀中三了。不過在新加坡中學階段插班就讀,降級是很普遍的現象,畢竟英語不是母語。
適合人群:預算有限、年紀小、目標明確
初中出來走新加坡中學+JC(初級學院)/POLY(理工學院)這條路,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“全套精英套餐”。
O-level考試是新加坡四大國考之一,相當于國內的中考,O考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分數申請JC(初級學院)/POLY(理工學院)。考上了,上政府學校學費低、英文環境好、還有機會直升NUS、NTU。
花費概覽:
O水準預備班:1-2年,花費約20萬-40萬人民幣
O水準后進入poly或JC,每年花費約20萬(助學金,學費打6折)
時間成本:
預備班1-2年 + 國考成績+申請PR(建議等成績出來)→ 最快2-3年可搞定PR
優點:路線性價比最高,PR通過率非常高,尤其進入poly或名校JC后幾率大增。
缺點:考試壓力大,前期不確定性較高。但這條路孩子適應得好,十年后你可能在NUS畢業典禮上流下驕傲的老母親/老父親淚。
路徑三:高中畢業來新加坡讀本科 + 工作 + 拿PR
如果學生不是一路從政府學校升上來的話,是無法就讀初級學院(類似于國內的高中)的,那么學生能夠采取的方式就是直接就讀A水準培訓的私立學校,學習2年左右的時間,參加A水準考試,申請新加坡本地的公立大學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大學。
適合人群:家里預算足夠,目標明確,沖著新加坡的高薪和身份去的!
高考后直接申公立大學(NUS、NTU、SMU):這是“清北難民”路線,能考進來的都不差錢、也不差腦子。
畢業后工作一段時間拿PR也相對容易,畢業即就業,幾乎自帶PR加分項。但不是誰都能考進來的,名額緊競爭大。
花費概覽:
本科(3-4年):學費+生活費每年約25-30萬人民幣
總花費:約75萬-120萬人民幣(有獎學金另說)
工作簽證(EP):申請成本小,主要靠公司搞定,工作2-3年后申請PR
時間成本:本科3-4年 + 工作2-3年→ 總時間約6-7年
優點:路線清晰、學歷硬、工作起薪高。
缺點:起步貴、時間長,首要條件是學霸。
高考后申請私立本科:私立大學學費親民,但走這條路申請PR,移民局看你背景是“私立學校畢業”,成功率不高,得拼薪資和雇主背景。
相比之下,通過在新加坡攻讀私立大學本科,并進一步升讀公立大學碩士課程,是一條更有利于申請永久居民(PR)身份的路徑。
路徑四:國內本科-新加坡公立大學研究生-工作-拿PR
適合人群:國內已有本科學歷,想“后來居上”。
花費概覽:
碩士學制1-3年,學費+生活費每年約30萬人民幣,總花費:30萬-90萬人民幣
時間成本:研究生1-3年 + 工作2-3年→ 總時間約3-6年
難點提示:別以為碩士讀完就能安穩落地。現實是——能找到新加坡工作才是關鍵點!找不到EP工作,一切都是空談!
優點:時間短、學位高端大氣
缺點:工作難找,PR申請靠“天時地利人和”三重buff疊滿才穩。
03、新加坡低齡留學的移民教育邏輯
從新加坡教育路徑與移民政策之間的緊密聯系審視,低齡留學階段無疑為獲取綠卡創造了一個更具優勢的窗口機遇。然而,其背后的核心邏輯,是借助長期且系統的教育模式,精心培育出契合新加坡社會需求的“本土化人才”。以下將針對這一關鍵要點展開深入剖析:
1、低齡留學的結構性優勢
政策窗口:小學階段(尤其是政府學校)入學機會更多,且六年級通過PSLE考試后可直接升入中學,避免國際學生中學階段需考AEIS的競爭壓力。
文化內化:12歲前進入新加坡教育體系的學生,在語言(雙語政策)、社會價值觀(如多元種族融合)的習得上接近本地人,移民局認為這類學生更可能長期扎根。
2、名校路徑的隱形篩選機制
中學至大學的學業連貫性剖析:在新加坡教育體系中,學生若能成功進入頂級中學,例如萊佛士書院、華僑中學這類名校,往往意味著他們有很大機會能夠順利升入初級學院(JC)。而初級學院的畢業生在新加坡國立大學(新國大)、南洋理工大學(南大)本地生源中的占比高達 80%以上。這一教育路徑實質上構成了新加坡精英教育的閉環體系,政府出于對國家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長遠考量,更傾向于留住這套教育體系精心培育出來的人才。
相關數據有力地佐證了這一點:在 2022 年新加坡永久居民(PR)的批準案例中,畢業于政府學校的學生占比超過 65%,并且其中大多數人還持有本地公立大學的學位。
3、時間門檻的深層邏輯
留學時長政策門檻與實際競爭力差異:依據政策,留學滿 2 年即具備申請永久居民(PR)的資格,然而在實際操作中,成功獲批 PR 的人群平均在新加坡居住時長為 6 至 8 年,其中不少人甚至從中學階段起便在新加坡求學。移民局在審核過程中,會通過“時間”維度對申請人進行綜合考察,具體考量因素如下:
學術穩定性:相較于短期突擊取得的成績,長期穩定的成績單更能彰顯申請人的學術實力與持續學習能力,因而更具說服力。
社會參與度:除學術成績外,移民局還會關注申請人在非學術領域的表現,例如課外活動(CCA)記錄、社區服務參與情況等,這些都能體現申請人融入當地社會的程度。
身份認同感:申請人是否積極參與國慶活動、是否在日常交流中自然使用“Singlish”等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文化符號,也是移民局衡量其身份認同感的重要指標。
4、風險提示與策略建議
名校光環背后的隱憂:過度追逐名校可能適得其反
許多家庭將擠入新加坡頂尖名校(如IP直通車項目)視為留學成功的關鍵,卻忽略了名校光環下的潛在風險。高強度的學業競爭可能導致學生長期處于高壓狀態,甚至因心理壓力或健康問題影響學業表現。相比之下,部分就讀于非頂尖但教學節奏適中、成績穩定的政府學校學生,憑借均衡發展的綜合素質(如學術能力、社交技巧、領導力等),反而更易在綠卡申請中脫穎而出,贏得移民官的認可。
家庭“錨定效應”:穩定扎根新加坡的隱形加分項
新加坡移民政策強調申請者與本地社會的深度聯結,而家庭因素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若父母選擇陪讀,或家庭成員在新加坡有穩定的工作、投資記錄(如創業、購房等),將形成“家庭錨定效應”,顯著提升綠卡申請的成功率。這種聯結不僅體現了家庭對新加坡的長期承諾,也增強了移民官對申請者“扎根意愿”的信任。
破局之道:從“分數至上”到“學術+文化”雙重認證
新加坡的“教育-移民”通道本質上是一個“人才漏斗”,其篩選標準遠不止于學術成績。低齡留學的真正優勢,在于通過足夠長的時間周期,完成“學術優秀”與“文化適配”的雙重認證。規劃者需轉變思維,在教育路徑中主動融入社會參與元素,例如:
定期參與社區項目(如義工服務、文化交流活動),培養社會責任感與跨文化溝通能力;
鼓勵興趣探索(如藝術、體育、科技),塑造多維度的個人形象;
注重家庭與社區的聯結,強化“扎根新加坡”的敘事邏輯。
結論:教育規劃需回歸本質,而非盲目追逐捷徑
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一直以 “人才吸納” 為導向,并非依賴 “年齡紅利” 或 “名校光環”。家庭需清楚:低齡留學只是開端,真正的競爭力在于學生能否在長期成長中,既保持學術上的優異表現,又深度融入新加坡社會。只有在教育規劃中融入社會融入的要素,才能在 “教育 - 移民” 賽道中成就長期主義者的勝出。
文章標簽:新加坡移民(21)移民中介(173)新加坡PR(4)